-
【包头招商】包头市成功引进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生态一体化项目 助力绿色交通转型
包头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硅谷天堂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生态一体化项目,标志着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新阶段。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超50亿元,将分阶段建设覆盖内蒙古全区的换电网络及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园,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与能源结构优化。首批新能源乘用车已投放市场,并在低温环境下通过性能测试,未来将构建多层次换电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包头市依托工业基础与能源优势,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换电网生态一体化项目通过标准化分箱换电技术,解决北方地区冬季续航衰减痛点,填补内蒙古规模化换电基础设施空白。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车-站-园”协同体系,降低用户购车成本,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示范样本。 二、核心建设内容与阶段性目标 项目分两阶段实施:前期重点构建换电网络,3年内在包头市推广4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全自动、手动及社区迷你型换电站,实现3分钟快速换电;后期当换电车辆保有量突破1万辆时,启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园建设,覆盖租赁、存储、梯次利用等环节。目前石拐区已建成首批换电站,测试车辆在零下15℃环境中满负荷续航达240公里以上,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效应 项目采用模块化分箱换电方案,兼容多品牌车型,避免重复投资。换电站配备智能温控系统,确保电池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园将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生产-使用-回收-再生”闭环,预计减少全产业链碳排放20%以上。包头市稀土资源可为电池材料供应提供支撑,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四、政策支持与社会效益 包头市将该项目纳入重点工程,给予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据测算,项目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超10万吨,带动就业岗位约5000个。通过“以站带车”模式,加速出租车、网约车等领域电动化替代,助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将包头经验推广至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周边城市,形成区域性绿色交通网络。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高寒地区大规模换电应用案例,为新能源汽车在北方推广提供实践参考。下一步,包头市将探索风光储充换一体化模式,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降低用电成本。随着国家标准换电接口统一,项目有望接入全国换电骨干网络,成为连接华北、西北能源枢纽的关键节点。
2025-07-14
-
【包头招商】包头海关签发原产地证书助力企业减免关税超千万美元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原产地证书作为国际贸易的"金钥匙"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头海关通过优化服务、精准施策,帮助当地出口企业充分享受自贸协定政策红利。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包头海关共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2128份,其中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1257份,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约1763万美元,有效提升了当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器 包头海关签发的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覆盖钢铁制品、稀土、羊绒制品、籽仁、机械设备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占比最高,达868份,占自贸协定证书总量的69.1%,签证金额2.98亿美元,帮助企业减免关税1613.9万美元。这类证书可使出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5%-100%不等的关税减免,显著增强产品价格优势。 二、多措并举提升原产地证书申领便利化水平 包头海关采取三项措施优化原产地证书服务: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规则解读;二是推进"两证合一"改革,实现备案审核一步到位,降低企业时间成本;三是实施精准帮扶,深入调研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目标市场,提供定制化指导。这些举措使企业签证效率提升30%以上。 三、原产地证书助力特色产业拓展海外市场 包头地区的稀土、羊绒等特色产品凭借原产地证书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以羊绒制品为例,凭借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出口关税从6%降至零关税,带动当地羊绒出口增长15%。机械设备类产品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证书,在日韩等市场获得3-8个百分点的关税优惠。 四、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包头海关建立原产地证书服务长效机制,包括:设立专项服务窗口,提供24小时预约签证服务;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实施"一对一"指导;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掌握最新规则变化。这些制度性安排确保企业能够持续享受自贸协定政策红利,为当地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4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中植企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共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中植企业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文化旅游、金融资本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此次合作是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旨在通过优势互补,推动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中植企业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产融结合、资本运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双方合作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将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助力内蒙古自治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二、合作内容与重点领域 根据协议,中植企业集团将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展开合作:一是打造上市公司平台,通过资本运作提升自治区文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联合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挖掘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IP;三是推动产业融合,探索“文旅+金融”“文旅+科技”等创新模式。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自治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合作优势与预期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与中植企业集团的合作具备显著的互补性。自治区丰富的文旅资源与中植企业集团的资本管理能力相结合,有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自治区文旅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同时,合作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四、未来展望与深化方向 此次战略合作是内蒙古自治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双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细化合作方案,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中植企业集团也将依托自身优势,助力自治区文旅产业迈向国际化、高端化。双方共同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探索更多领域合作可能,携手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2025-07-14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口岸货运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口岸经济迎来新突破,1-5月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2457.6万吨,同比增长14.2%,标志着区域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内蒙古通过优化口岸功能、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推动对俄对蒙贸易双向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口岸货运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其中进境货运量2083.9万吨,出境货运量373.7万吨,分别增长11.1%和28.1%。这一数据表明,内蒙古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满洲里、二连浩特等主要口岸通过智能化改造和24小时通关服务,显著提升了货物集疏运能力,煤炭、农产品、机械设备等大宗商品运输效率明显提高。 二、对蒙贸易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对蒙口岸货运量达1611.9万吨,占全区总量65.6%,同比增长18.5%。策克、甘其毛都等口岸通过建设进口煤炭绿色通道、推广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等技术,使进境货运量增长18.1%,出境货运量增长21.7%。中蒙边境"绿色通道"常态化运行,保障了矿产资源和日用百货的高效流通。 三、对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对俄口岸货运量845.7万吨,其中出境货运量187.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5.3%。满洲里口岸创新"班列+园区"模式,推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货物出口增长。进境货运量虽微降1.5%,但木材、粮油等商品进口质量显著提升,反映出贸易结构向高效益方向调整。 四、跨境交通网络支撑作用凸显 全区进出境交通工具达23.9万辆架次,同比增长6.7%,其中出境交通工具增长11.7%。内蒙古已开通至莫斯科、乌兰巴托等地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30余条,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15%,"智能边境"建设使车辆通关时间压缩40%,为货运量增长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五、客运恢复与疫情防控统筹推进 受国际疫情影响,口岸进出境客运量25.9万人次,同比下降51.3%。内蒙古在严格实施"客停货通"政策的同时,试点恢复中蒙边境旅游通道,动态调整出入境健康申报流程,为后续跨境人员往来恢复奠定基础。 当前,内蒙古正加快推进满洲里国际陆港、二连浩特中蒙经济合作区等项目建设,通过"口岸+枢纽+通道"模式,持续释放向北开放潜力。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显现,内蒙古口岸有望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7-14
-
【乌拉特后旗招商】乌拉特后旗农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4.85亿元
2020年,乌拉特后旗举行农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14.8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当日,戈壁红驼产业园区暨高标准戈壁红驼收养基地、现代化湖羊养殖园区两个重点项目分别在巴音宝力格镇五支渠村和乌盖苏木呼和嘎查奠基。 (一)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是乌拉特后旗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涵盖特色养殖、精深加工、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旨在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牧业产业体系。项目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二)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产业园区总投资2.96亿元,分三期推进建设。项目包含办公楼、综合楼、驼乳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驼产业研究院、驼文化展示中心及生物科技公司等设施。建成后,将形成集红驼养殖、驼乳加工、科研开发、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可实现一定规模的驼乳年产量,推动戈壁红驼这一特色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发展。 (三)乌拉特后旗金草原现代化湖羊养殖园区项目总投资11.89亿元,分两期建设。该项目创新采用“放母收羔”模式,计划在两年内向农户发放一定数量的基础母羊,带动农户参与养殖。同时,配套建设饲料生产、肉羊屠宰、冷鲜肉储存配送及废弃有机物处理等设施,形成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肉羊年出栏、饲料年产、肉羊屠宰、冷鲜肉储存配送及废弃有机物处理的规模化运营,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两个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乌拉特后旗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不仅为当地农牧业发展注入资金和技术,还将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提升产业规模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5-07-14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强化口岸与涉外园区建设 提升向北开放能级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聚焦向北开放战略支点建设,通过优化口岸功能布局、建强涉外功能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调研工作围绕口岸运营、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大宗商品进出口等开展,强调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推动形成内外联动、陆海内外统筹的开放新格局。 (一)优化口岸功能布局,筑牢向北开放门户。内蒙古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前沿,统筹推进全区口岸规划建设,总结发展经验,科学谋划长远布局。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为枢纽,强化综合性口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通关协作一体化;针对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特点,聚焦能源、矿产等领域,打造专业化特色口岸,提升对俄蒙经贸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基础上,持续优化通关流程,通过推进“智慧口岸”建设、简化查验手续等举措提高通关效率,保障煤炭等大宗商品进口通道畅通,为“六稳”“六保”工作提供支撑。 (二)聚力涉外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引擎。内蒙古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出口商品外贸基地等涉外功能园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定位。结合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园区差异化发展,如依托包头工业优势打造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呼和浩特区位优势建设跨境电商集聚区。注重优化园区营商“小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落实惠企政策、提升服务效能,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建立健全园区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运营效益评估结果运用,引导园区从“重申报设立”向“重运营实效”转变,充分释放保税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等功能价值。 (三)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夯实开放发展根基。内蒙古将外贸外资企业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针对企业在通关、物流、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协调落实减税降费、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支持大宗商品进口企业稳定供应链,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主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夯实向北开放的市场主体基础,促进外贸外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025-07-14
-
【乌兰察布招商】乌兰察布市前三季度金融运行稳健 招商引资注入发展新动能
乌兰察布市前三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态势持续巩固,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各项存款规模稳步扩大,贷款投放精准高效,保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证券市场保持稳定,金融体系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发展格局。 (一)各项存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三季度末,乌兰察布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460亿元,较年初实现显著增长。存款总量的稳步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带动企业资金汇入,另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储蓄意愿平稳及地方经济内生动力的持续释放。从存款结构看,单位存款与个人存款协同增长,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奠定了坚实资金基础,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各项贷款投放稳健有力。三季度末,乌兰察布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接近890亿元,较年初增幅稳步提升。贷款投向持续优化,重点支持了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同时,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三)保险保障功能持续强化。前三季度,乌兰察布市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超28亿元。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农牧民生产经营提供了风险保障;人身险和财产险业务稳步发展,在意外保障、健康保障等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赔款与给付金额近8亿元,保险赔付的及时到位,有效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恢复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了保险在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方面的功能。 (四)证券市场运行保持稳定。驻乌兰察布市三家证券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投资者开户数同比实现增长,累计开户数超6万户。证券交易额保持活跃,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反映出居民投资理财需求持续释放。尽管托管总资产环比略有波动,但整体运行态势平稳,为区域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也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丰富了地方金融市场层次。 总体来看,乌兰察布市前三季度金融运行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服务提升的良好态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更加畅通。下阶段,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持续推进和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乌兰察布市金融体系将继续保持稳健运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025-07-14
-
【达拉特旗招商】白泥井镇以西瓜为媒推动产业升级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通过举办西瓜节暨农村文化艺术节,以西瓜产业为纽带,成功搭建招商引资与产销对接平台。活动整合政府、科技、农业、文化等多方资源,既推广了本土西瓜品牌,又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7000亩西瓜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形成"节庆搭台、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一、政企联动打造品牌节庆活动 白泥井镇联合达拉特旗工信和科技局、农牧局、文化馆等机构,连续四年举办西瓜主题节庆。活动设置瓜王争霸赛、趣味竞赛等环节,其中单颗西瓜最重达15.55公斤的纪录引发关注。通过文艺展演与产业推介相结合的模式,吸引周边省市客商现场签约采购,实现"田间直采"的产销对接。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降低了瓜农的销售成本,提升了白泥井西瓜的市场溢价能力。 二、科技赋能标准化种植体系 达拉特旗农牧局组织农艺专家团队,为白泥井镇引进"中华第一瓜""沙漠1号"等耐旱型优良品种。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广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技术规程。据公开资料显示,当地西瓜糖度稳定在12%以上,商品果率提升至90%,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技术支撑使得种植规模从最初分散经营发展为连片7000亩的产业带,带动200余户农户实现亩均增收。 三、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白泥井镇探索"西瓜+"多元发展路径:一方面建设产地预冷库和分级包装中心,延长鲜食西瓜销售周期;另一方面开发西瓜汁、果脯等加工产品。文化馆深度挖掘西瓜农耕文化,设计亲子采摘、研学体验等文旅项目。这种"产销游一体化"模式,使西瓜产业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约40%,相关经验被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列为特色产业典型案例。 四、区域协同构建营销网络 依托鄂尔多斯市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白泥井镇建立覆盖呼包鄂城市群的销售网络。通过节庆活动签约的10余家采购商,实现年订单量超万吨的稳定合作。工信部门搭建电商平台,帮助产品销往北京、广东等地。达拉特旗政府将白泥井西瓜纳入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的商超设立专柜,品牌知名度较活动举办前提升35个百分点。 五、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白泥井镇建立"合作社+农户+保险"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西瓜产业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镇政府设立专项风险基金,应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该产业已累计带动8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这种将特色农业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7-14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自治区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座谈会 共促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自治区房地产业协会组织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座谈会,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转型升级等议题展开研讨。会议旨在通过政企联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建设,共同促进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会议背景与总体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结合国家“房住不炒”定位,召集20家来自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重点盟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参会。会议强调,企业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对照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出的21种开发乱象开展自查自纠,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二、行业自律与规范经营倡议 自治区房地产业协会在会上发布《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经营行为倡议书》,提出三项核心要求:一是严格遵守土地出让、规划建设等法律法规;二是杜绝虚假宣传、捆绑销售等扰乱市场行为;三是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企业诚信经营。参会企业现场签署倡议书,承诺共同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三、政策导向与转型升级路径 会议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将支持房企探索新发展模式,包括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更新合作等方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求企业顺应政策趋势,优化产品结构,重点保障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避免盲目扩张。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绿色建筑、智慧社区等创新实践,提升项目品质。 四、下一步工作部署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通报违法违规案例。对于整改不力或情节严重的企业,将采取暂停网签、列入失信名单等措施。此外,自治区计划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定期听取企业建议,优化调控政策精准性。 此次座谈会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房地产行业规范发展的基调,通过强化政企协同与制度约束,为市场长期稳定奠定基础。未来,自治区将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房地产业向精细化、可持续方向转型。
2025-07-14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减税降费超27亿元力促经济复苏
在疫情防控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等系列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累计减免税费超27亿元,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同时,通过发放消费券、精准金融服务等招商引资手段,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为全区复工复产注入强劲动力。 一、实施大规模税费减免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为缓解企业压力,推出阶段性减免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其中,增值税减免达4.75亿元,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11.3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减征11.15亿元。此外,通过降低用电、用气成本及减免商户租金等,累计为企业减负49.09亿元,覆盖全区各类市场主体。 二、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 除税费减免外,内蒙古自治区还通过降低能源价格和交通费用,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全区累计减免电费、天然气费及车辆通行费,惠及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租金减免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三、发放消费券激活市场活力 为刺激消费回暖,内蒙古自治区11个盟市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总额1.3亿元,直接带动市场消费3.8亿元。此举不仅促进零售、餐饮等行业复苏,还加速了企业库存消化,为经济循环畅通提供支撑。 四、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复工复产 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复工复产企业的信贷投放,新增贷款超930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农牧业及民生领域。通过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精准直达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 五、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稳投资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推动10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389个,占计划开工总数的71.5%。重大项目的有序实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复工,对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六、六大集中行动护航经济复苏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牵头实施提振消费、消纳库存、重大项目开复工等六大集中行动,形成政策合力。通过跨部门协作,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全区复工复产率快速提升,经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系统性政策组合拳,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缓解了短期经营压力,还为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内蒙古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经济复苏成果。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